本帖最后由 法元 于 2017-10-15 22:07 编辑
广论——上士道学菩萨行(01)
共修时间:2017/08/14周一20:50—21:30 共修频道:语音93952606 听闻时段:105A10:44—105A20:02听闻时长09分18秒
一、广论原文(P245第7行---P246第1行) 【第三既發心已於諸勝行修學道理分三。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二 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今初,如是發願心已,若不修學施等學處,雖如前引慈氏解脫經說有大勝利,然不修學菩薩學處定不成佛,故於勝行應當修學。《伽耶經》云:「菩提是以正行而為堅實,諸大菩薩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為堅實諸人所有。」《三摩地王經》亦云:「故以正行而為堅實,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為堅實,無上正等菩提非難得故。」言正行者謂成佛方便。即是學習菩薩學處故。《修次初篇》亦云:如是發心菩薩,自未調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於施等極善修學,若無正行不得菩提。】
二、思考题: 1、善知识在这里强调“行持相应”,分享您在实际修行中是如何做的? 2、如何理解广学一切与一门深入的关系?对我们学修有什么启发? 3、自未調伏不能伏他,那应如何做?
三、心得分享: 1、行持相应特别重要。首先要有愿力,其次要调服自己烦恼,否则说得再多也没用。师父在我们发心后怎么锻炼,给了很多平台。如果只是学,没有丛林生活实践,那只是在说教。体会学修和实践的合一,是师父在在处处给了我们很多教诫,帮助我们成长。 2、正行者,为成佛方便。我们一定要正行,才能成佛。就算你懂的很多道理,头头是道,行持不相应,也不行。如是因才能感如是果,这就是善知识过去一再教导我们,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每次听这个都能感觉到善知识谆谆教导。落实到行为上,如果自己烦恼无法调服,那度别人是不可能的。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唯有先把自己贪嗔痴放下。 3、一切外在成就,都是内心功德的显现,所以我们去看师父的弟子们,都有非常童真的一面,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内心自在,显示出的状态。我们看师父照片,深情流露出的,很多都是纯净的美。我们用功下手处,不仅是说教,而是在在处处调服烦恼,以清明自在的心去面对外在境界。 4、有正知见,才能种正确因,否则就背道而驰。
四、听闻要点: 1、懂得了發了心以後還要學、還要行,單單發心不夠。那麼要學習什麼內容呢?有兩個─方便跟智慧。這兩者當中單單一部分是不能成佛,所以要圓滿兩樣東西。 2、發心是有大的殊勝的利益,但是你如果說不進一步地去學應該學的這些,那麼這個真正的圓滿的、偉大的、殊勝的利益呀得不到,成佛不可能!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所以呀,我們那個時候應該學菩薩殊勝之行。 3、就算你懂得很多道理,講的時候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你行的時候不相應啊,沒得用!反過來,就算你懂得很少,如果你能夠行持相應,這就對! 4、你現在要得到的圓滿的果報,所以呀要廣學一切,而且要如理如法地去廣行一切,這個我們要分別得清楚。 5、所以真正修的時候說「一門深入」,不同的呢?平常曉得是只深不廣,現在菩薩是漸深漸廣,他走的次第始終還是在眼前該走的那一步,這我們要了解的,這種地方也應該分別得清清楚楚。 6、我們發了這個願心的菩薩,第一件事情要什麼呢?為什麼要舉這個六度?六度正說來是自己調伏,然後呢四攝是利他。你不是要利益別人嗎?你自己都不能調伏,你怎麼能調伏別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