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乐人生》 第九讲:突破个人中心主义(五)
共修时间:2017年06月23日 周五早上6:20-7:00
共修频道:语音 93952606
听闻时段:39:52—50:21 时长:10分30秒
那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不断来改变自己的身心。刚刚开始,诸位对佛法不是很了解啊,那么需要常常来寺院里边当义工、护持三宝。时间长了,慢慢慢慢自己也就懂了。自己懂了之后呢,自己内心的种种计较、分别、执著也就放松了;慢慢呢,解跟行也就相应了。
所以呢如果没有听经闻法,没有思维法义,不是照着佛法去实践,就会有可能对外在的境界感到不适应,感到不相应,依然还是固守、执著自己内心原来那些世俗的心态。也就是我们来到佛门来,来到寺院里头来,只有经过闻法、思维法义,并且去实践,然后你才能够逐步逐步适应这样一个清净的环境,不然的话不可能的,你时间一长的话,你心情一放松,原来那些烦恼啊,原来那些习气毛病就会出现。
那么我们如果不是抱着一颗放下、学习、自在、快乐、欢喜的心来学修佛法,如果没有注意营造和重视师法友是自己生命当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而是时时刻刻强调要同自己胃口相配的一些境界,那么,如此下去的话,即便是住在寺院里头,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帮助和真实的利益。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境界,你不知道什么是缘分,你不知道什么是佛法。
佛菩萨、善知识,在法的体性上是一致的、是一味的、是一贯的。也就是说,佛菩萨的佛法是从善知识的行为上,教授、教诫上,得到体现、得到诠释,让有缘的众生由此能够,以此为缘来获得救度。所依靠的是什么呢?而不是善知识本人,只是善知识为我们讲的佛法。所以,我们所谈到的“度众生”,不是说一个人掉到水里去,我们要把他拉起来,这是一个比喻。我们是沉溺在三有的大海,是要靠心去救的,而不是用人的手去救,是用心去救,用心里面的法去救的,而不是靠外在的形象去救人啊。那么我们是靠心去救,是靠心里边的佛法去救,是靠心里的佛法在我们行为上的体现去救。
那我们那学法的人,我们的行为就要同佛菩萨、善知识的行为相应,我们才有办法得到救度。如果说善知识说了一套,我们自己做的一套,或者说我们做的一套不是根据善知识的教授,不是根据佛言祖语去做的话,那我们自己的业就同善知识的业就不相应,你虽然也是善事,也是好事,也是佛法,但是业不相应了。业不相应的话,时间长了,逐步逐步它是会远离的,这是肯定的。
所以说,“道的根本亲近善知识”它的原理就在这里啊,它原因也就在这里,它的根本点也就是在这里,是靠人给我们传授佛法,然后我们人根据佛法去实践,所以说我们的这些佛法,也是善知识给的,如果不是善知识给的,我们就很难去修。佛陀为什么名为世间解?就是世间上面的所有的事情他都知道,所有人的问题他都了解。为什么名为善知识呢?就是善于了知我们的情况,善于了知我们的问题,善于给我们做指导和帮助,那么这样子的话,世间的所有众生内心里边的问题,心意识里边的问题,以及所有的因缘果报都是通达的。刚才我谈到所有佛菩萨、善知识它是从业果上面去分析、去看待的,是从无为法方面去看待问题的,跟我们凡夫众生认识问题是不一样的。
这个世界上它有种种的变化,比如说大海里边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一波平息一波又起,永无止境。我们修行的状态也是一样,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内心的波动就犹如大海的波涛一样,一直在起伏。那么我们内心里有这样子的一个强烈的波涛,那我们怎么办?我们怎么修行?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内心里边有这些波涛,有这些烦恼在作怪,这就是我们的问题。
但是我们又想想看,我们虽然有这么大的烦恼和问题,但是我们拥有人身,能够听到佛法,得到暇满,不仅仅三恶道的众生非常羡慕,即使天人也非常羡慕我们,因为可以用我们的人身来修行,来纳法,我们的人身是修行佛法最佳的存在形式。要这样子去看问题了,否则觉得我这个人呐,就是一直有情绪呀,情绪一直不稳定啊,问题很多啦,不能修行啊,也是邪执。你能够听到佛法,你能够知道佛法,你能够对佛法有兴趣,已经就非常不简单了,六道众生里边的所有的众生都是非常羡慕的。
佛法的兴盛与发展就是要靠修行的人对于教法的遵从与实践。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真正按照佛法去实践、去行持,才是正法住世的一个标志,才是佛法兴旺的一个标志。
如果我们身体很好,心情也很好,那么我们是生存在一个不相信因果法则的团体当中,不相信因果法则的氛围当中,就是很不幸的事情,也是很不好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邪见的氛围当中,你要讲因果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在这样子一个邪见炽盛的人、事、物环境当中,你的心是调整不过来的,你看到的、你接触到的、你感受到的都是恶业,都是邪见,这个邪见太炽盛了,犹如这个火太猛烈了,你想要躲,要去救火,是救不过来了,不仅仅说你不能把这个火给你扑灭,也有可能会烧到你的身上去,也就是有可能会影响到你。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正法环境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链接:早晨共学师父开示《苦乐人生》听闻回帖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