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下午,龙泉寺内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僧团恳亲会”。禅兴法师、贤喻法师、贤清法师、贤书法师、贤颂法师与所有新出家的法师及家属,共聚一堂、叙说心曲。
(一)“万缘放下”:新法师的心声 五位年轻的沙弥师走到台前,代表所有刚剃度的法师们表达心声: 他们先给大家介绍了自己法名的寓意:“我的法号‘绠’(gěng)字,原意是取水用的绳子,寓意取智慧之水,浇灭贪嗔痴之火!感恩师父……”贤杲师说:“师父给我取的法名是“杲”字,‘如海之深,如日之杲’,大概是高远光明的意思吧?感恩师父!”
接着,他们结合自己所出演的龙泉寺春晚小品《出家真好》,表达了自己剃度后的感受: 在小品里演“心理医生”的贤绠师(“他”起初对出家人很不理解,后来对出家有了新的认识)说:“新的一年,我剃度了,出离了世间家、进入了龙泉寺大家庭……我感觉这是一段崭新生命的开始!”在小品中扮演“孩子他爹”的贤杲师则说:《出家真好》尝试在幽默中体现佛法大意,一次次的排练是对佛法的一次次加深。“农历初一的剃度仪式,不仅仅是从昨天到今天的转变;未来的时间里,要至诚供养三宝……希望能度化更多的众生!” 其他新剃度的代表(如贤巩、贤固、贤肝师)也都发表了真诚的心声。
(二)“依然爱”:法师家亲的感言 禅兴法师的父亲,今年是第四次来寺里过年了。他说:“龙泉寺在腾飞,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会继续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地支持法师!”他说龙泉寺的美深深吸引着他,不断地寻找、欣赏、感受龙泉美的时候,他写下一首赞美龙泉寺的诗歌(见附录),以此表达对龙泉寺僧众的赞美之情(诗作见文末)。
贤颂法师的父亲站起来讲,自己一开始特别反对法师出家,后来他慢慢体会:人如果一味地追求财富,其实过得并不幸福;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获得财富……他现在把公司交给弟弟和朋友管理,自己也跑到寺院护持三宝。 贤宣法师妈妈用藏文朗诵了《怀业》祈祷文,以它供养师父、法师和所有法师家亲! 龙泉春晚上的《依然爱》节目再次登台亮相,表演者用手语带动大家一起表演,体现了要把爱洒满人间。
(三)“提升生命”:师长的勉励 贤清法师来到台前:“我出家离开十年都没回去,因为这么多年,不知道该怎么报答父母,但父母每年都会来北京。自加入龙泉寺大家庭,不仅多了一百多个兄弟,还多了一百多位父母。在这里看到每一位法师的父母,就仿佛看到自己的父母!” 贤颂法师则真诚地说:“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因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也能接受孩子的选择。而我们的父母接受了,就意味着我们的幸福到来了!”他半开玩笑地讲,一次他父亲在寺里碰到他,说也想出家,法师当时的反应是:“如果您出家,就是我师弟了,这是一件多么让我难面对的事情啊!……”(众笑)“法师们在寺里,父母也都会经常来,希望在非常快乐、幸福的环境中,所有的父母欢聚一堂、度过自己的晚年!” 接着,在场每一位法师都起身对父母、对大家表露心曲:或温馨、或温情、或感恩。大家仿佛沉浸在爱的海洋之中,会场内气氛热烈、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
在恳亲会的末尾,监院禅兴法师上台发言: “龙泉寺像一所学校,师父就是我们的校长。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学生,目标是要培养为佛教发展做贡献的人才。家长们千里迢迢赶到这里,看到寺院的各项发展,希望大家不仅仅赞叹龙泉寺的外相,更重要的是体会佛法的内涵。 所有的弘法事业都是基于修行人对佛法的体验。我们现在经历的一切都来源于善知识,来源于师父的悲心愿力。师父戒定慧功德对我们大众的摄受和引导,接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来这里出家;而且感召了大量的义工来护持。这与在座亲友坚定支持是分不开的!这所有的一切背后,都是内心佛法的体现。今天各位来到这里聚餐交流、感受道场中佛法的精神;将来希望法师家亲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来到寺院做义工乃至常住,在这里进行更好的护法和修学!”
记者看到这里,不禁内心感慨:是啊,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读过书,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而对于“生命”这个问题,就不是人人都会去思考、研究,生命层次的提高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提升的。而学习佛法可以开启智慧,让自己的心力更强大。 如禅兴法师在开示中说的那样:“在佛教这所大学里,让我们的法身慧命,跟着僧团一起上升,得到更多的滋长,让我们今年、明年,今生乃至未来世的福慧资粮更好地增上,获得生命的能量,在菩提道上日日增上,达到圆满!” 《龙泉美》 ——献给腾飞中的龙泉寺 (石门居士) 静美寺庙静静美,袅袅炊烟袅袅飞;淡淡细雾绕山梁,绿草山花吐芳菲。 远眺静在美中依,近观美在静中偎;静美寺院静静美,引得八方访客汇。 古老寺院古老美,瑟瑟林涛瑟瑟吹;金龙石桥挺脊梁,千年银树再生辉。 世间古老传说美,岁月星辰在轮回;古老寺院悠久美,历史文化底蕴魁。 和谐寺院和谐美,朗朗经声朗朗回;僧俗同声诵佛法,菩提路上心相随。 阵阵和谐春风吹,朵朵祥云蓝天辍;和谐寺院和谐美,美得游人不思归。 (另:参加恳亲会的法师、家亲们,谨借此文对所有参加护持或备斋等的义工表达诚挚感谢!)
图文报道:法会处文教组 摄影:文教义工 吴超、温馨等 撰稿:文教义工 贤凌、魏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