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通明 于 2018-6-10 08:29 编辑
A better life与A better world (更好的生活与更好的世界) 导读 5.20,一个被人为赋予意义的爱的日子,这一天,我的日记,纯属巧合,也是关于爱的。看到一个美国的华人妈妈写的小故事,我和14岁的儿子做了一点讨论…… 作者的大儿子申请到西非的塞拉里昂(SierraLeone, 也译为狮山共和2国)做4个月义工,那个国度曾爆发过伊波拉病毒、前两年刚刚结束内战、医疗条件差到去年才进口了全国第一台CT扫描仪、疟疾横生、死亡率超高……作者希望儿子换一个医疗条件好的国家去,但儿子回答:就是因为医疗条件太差,才要去帮助那个国家改善医疗环境。 当作者对大儿子说“你能不能不去”的时候,小儿子却问道:“妈妈,你认为应该谁家的儿子去?”
孩子们的责任感让作者意识到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真正开始关心世界的贫困和不幸的人,而不是像往常一样,仅仅是跟着教会捐款。 她反省了两点:
1. “我过去并未真正关心贫困的人,我只愿意付出自己多余的去帮助他们,并没有准备好牺牲自己。” 2. “我目送儿子进藤校的时候,是希望儿子将来有更好的生活(you have a better life),最后却变成,他想要一个更好的世界(youwant a better world)。是我没有跟上儿子的成长。” 作者继续反思道:“当我们这些家长送孩子进入美国最好的学校、希望他们受最好的教育的时候,我们并未真正明白那意味着什么。所谓的精英教育,不仅让孩子成绩更优秀、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更将‘以世界为己任’的价值观,放在了孩子心中,包括牺牲自我、付出代价去帮助不幸的人。这会成为他们终身的价值观,指导他们一生的生活方式。” 我把这篇故事发给儿子,儿子看后说他支持作者的儿子的做法,并认可“以世界为己任”,牺牲自我、付出代价去帮助不幸的人这样的价值观。儿子称这样的人为英雄。 我有点好奇儿子是否真的懂得作者代表的父母群体所希望孩子过上的A better life(更好的生活)与孩子所追求的A better world(更好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儿子只简单地一句话就回应了我:“A better life是对个体好,A better world是对更多的人好。而且,没有A better world也没有A better life。” 儿子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自利与利他从来都是一体交融、不可分割的。而且,共业的力量会对个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我心中暗暗赞叹儿子的敏利时,他接着说:“很多人都把自己关进城堡里,维护着个人的利益,但是当世界已经坏了,城堡还能好吗?” 我接着跟他谈到对善良与慈悲的看法。善良的人有很多,一念的善心也常常会在很多人心中生起,但是能把善良进行到底的人却没有那么多。就像这位母亲一样,她会给教会捐钱,把自己多余的拿去行善,但她的善心就止于此处。而慈悲则是可以放下自己的一切去成就别人。 这时,儿子说道:“有一位摄影师拍摄了很多苦难者的照片,很多人看了以后,会表达同情,但是下一秒就继续吃自己的饭。”也许,儿子用这样的表达在内心呼唤解救苦难的英雄出现。 这个世界,有无穷无尽的苦难与遗憾,儿子所呼唤的英雄是那些发起勇悍的大慈悲心的人们,他们是来改变众生整体命运格局的人。而希望总是有的,就如这个故事中的大儿子那样,可以放下父母弟兄,走向未知的危险之途。以及小儿子那样直接向母亲提出尖锐的价值观问题——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想当然地质问这世界被坏人败坏了,谁来承担责任的时候,有几个人想过这个责任人就是自己? 故事中的两个孩子,还有我的儿子,他们所认可并能奉行的价值观,就是这个世界的希望。他们所崇尚、所代言的这些价值观应该成为人类进化的方向——所有的成长自己、突破自己和完善自己都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当他们的时代到来时,世界必将改变。 用慈悲超度苦难,以勇悍庄严世界,当这样的行者越来越多时,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好。
文 | 解意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