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义工,自从水库完工以后,再没有来看过水库,走上云水堂后的山路,与当年不同的是,路边堆着大块大块的花岗岩,近山入口处正在施工,那扇进出的铁门也已拆了下来。青草枝条蔓长开来,盖住了那条摩托车曾经飞驰而过的山间小径。保安组义工孙占通,就是当年骑车运送的义工,沙子、水泥等材料在云水堂前装好,放到摩托车上,顺着小路运到第一块大石下,再由人背到深山中的水坝前。
人多,出发前贤生法师把40人分成3个组,每组由一位学生任组长,又派一位水库组义工带路兼负责安全。任志尚、孙占通拿着镰刀在前面开路,路玉浩在队尾,保证没有人掉队。每组配一部对讲机,通报消息联系。
站到大石上回望,贤生法师在阳光下成为一个定格的剪影,这里每天早晨曾经是聚集出发的地点,法师会坐在大石上分配任务,工作前指导开示。
绕过大石,又是一段平坦小路,这里义工们曾经每隔几步一个,站成一排传沙子、水泥,最早跟随贤生法师修水库的徐小兵,能把装着沙子的纺织袋,扔出几米远,大家会为他多留出距离,让他尽情发挥。
大学生们的途中游戏
再向上又是一块巨石,跨过几块石板形成的台阶,从这里往上,就只能用人背肩扛了。
王丹说:“空着手不拿东西,很不习惯。”
王波虽然久不锻炼,走起来还很轻松,08年王波还是正准备退役的少校军官,从贤生法师开始组建水库义工团队,一直到水库修好,全程见证了水库的修建过程。
这处路是后开出来,这里最初大家曾经手脚并用爬过,这块石头是我们中间休息的地方,聚沙池距水坝几十米远,是水库组的功巨,义工们望着长满青草的沙塘,齐声说:
“怎么不流沙了?原来每天都流沙的。”
天地有灵气,那时、那样一群人每天背着沙子,在山林间奔走,这一片土地便展现了一场流沙,减少了劳累,也加速了水库的完工。洗沙的地点在水库与沙塘之间。
洗沙让许多义工受益匪浅,贤生法师当初曾经为义工开示,洗沙把混在里面的泥淘出去,剩下的才是用的沙,也像修行要把心里烦恼,身上的习气除掉。
水流汩汩,冲涮在滤沙筐中。此情此景仿若昨日,相聚时记忆的闸门同时打开,原来回忆可以如此美好、快乐。
水坝像展开莲叶,立在两山之间,运送沙石的板桥,在水库收尾时,尊师父指示,修成了水泥桥;采用杠杆吊索运沙,在板桥上仿火车轨道修成木车轨,滑轮车,这些是贤生法师一次次征求建议,集体智慧而成的技法功能。
如今的水库,是保证全寺用水的源头,上到石桥上,天空突然飘落点点细雨,撒在身上,却没有淋雨的感觉,感恩龙天护法的威德护佑,我们回来了!
由水坝向上行百米左右,是水库的源头,从看似无路的崖石下去,下面是一处天然形成的石洞,洞外是平坦的巨石,上面几棵高大的野生核桃树,碧荫遮日。
最初贤生法师曾经想把这里作为修水库的休息地,后因种种因缘未用。团团而坐,谈起修水库,贤生法师欢喜而淡然,说贤满法师带着第一批人修水库时更坚苦,修到12月,天很冷的时候,让义工们谈体会。
刘云是当年干活最猛的义工;周志娟因为修水库成为长住义工;修水库让路玉浩留在龙泉寺,从此改变了生命方向和人生价值观;孙占通无论走多远,寺院都是最终归处。王卉妍带着儿子再来水库,说:
“修水库,是我从出生到现在,三十几年来最快乐的日子。”
郑玉琴,客堂佛缘组长,当年水库组的飞毛腿,每次周末山下有人来背沙子,贤生法师都会派郑居士去带他们背,郑居士走的快,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背的多走的快,背后往往是一片赞叹声,总是有使不完的力量,郑居士认为是三宝的加持。
依旧是承担的踏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过去的岁月,还不遥远,师长三宝的恩德一直在身边。
2008年4月开始策划修,人员只有一名,贤生法师。物资只有一堆3米见方的沙子。四月初八佛诞日,水库正式开工,往上运沙子,无论拿多少,只要你参与就行。贤生法师不停的给人讲阿育王以沙供佛的故事,慢慢人越来越多了,因缘聚起来了。
法师曾经多次说,修水库师父给予指导很多,去看水库,那是自己第一次单独那么长时间亲近师父。
再回首,法师的成长,众所可见,越来越调柔、智慧、宽容。义工们越来越安住承担。